心理與力學節錄
孟荀二人的說法都對我們把甲乙兩圖詳加玩味,就可觧決孟荀兩家的爭執。甲圖是層層放大,由我而親、而鄰、而本省人、而本國人、而天下人,其路綫是由內向外,越放越大。孟子看見人心有此現象,就想利用他,創為性善說。所以他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舉斯心,加諸彼......推恩足以保四海。」力勸人把圈子放大點。乙圖是層層縮小,由石而花、而犬、而人、而友、而我,其路綫是由外向內,越縮越小。荀子看見人心有此現象,就想制止他,創為性悪說。所以他說:有了妻子兒女則對雙親就不那麼孝順了,實現了所嗜好的慾望則對朋友就不那麼誠信了,地位財富滿盈則對君王就不那麼忠心了。又說:「彎曲的木材,必定要通過正木器的蒸烤、矯揉,才能夠挺直;鈍的金屬,必定要通過石頭的磨礪,才能夠銳利。人本性惡,必定要通過師法的教誨,才能夠糾正;得到禮義的薰陶,然後才能平治。」生怕人把圈子縮小了。荀子習於禮,禮是規範人的行為,含有制裁的意思。甲、乙兩圖,都代表人心的現像,甲圖是離心力現象,乙圖是向心力現象。從力學方面說,兩種現象俱不錯,即可說孟荀二人的說法都對。無奈他二人都是各說一面,迴避另一面。單獨一種愛友之心不能斷他是善是悪王陽明講致良知,是從性善說生出來的。李宗吾講厚黑學,是從性悪說生出來的。王陽明說:「滿街都是聖人。」李宗吾說:「滔滔天下,無在非厚黑中人。」此兩種說法何以會極端相反呢?因為同是一事,可以說是性善之表現,也可說是性悪之表現。舉例言之:假如有個友人來會我,辭去不久,僕人來報導:「剛才那個友人,出門去就與人打架角孽,已被警察將雙方捉去了。」我聽了,就異常關心,立命人去探聽。聽說警察判友人無罪,把對方關起了,我就很喜歡。倘判對方無罪,把友人關起,我就很憂悶。請問我這種心理,究竟是善還是悪?假如我問孟子,孟子一定會說:「這明明是性善的表現,何以故呢?你的朋友與人相爭,與你毫無關係,你願你的朋友勝,不願他敗,這是從天性中不知不覺流露出來的。此種念頭是人道主義的基礎。所謂博施濟眾、所謂民胞物與都是從這種念頭生岀來的,所以人們起了這種念頭,就須把他擴充起來。」假如我問荀子,荀子一定會說:「這明明是性悪的表現,何以故呢?你的朋友是人,和他打架的也是人,人與人相爭,你不考察是非曲直,就願友勝而不願友敗;這種自私之心,是從天性中不知不覺流露出來的。此種念頭,是擾亂世界和平的根苗。日本以武力占據東北四省、墨索里尼用飛機轟炸阿比西尼亜,全是從這種念頭生出來的,所以人們起了這種念頭,即須把他制伏下去。」我們試看上面的說法,兩邊都有道理,卻又極端相反,這是什麼緣故呢?我們要觧決孟荀兩家的爭執,只消繪圖一看,就明白了。如圖:第一圈是我,第二圈是友,第三圈是他人,願友得勝之心是第二圈。請問這第二圈,是大是小呢?孟子尋個我字與友字比,即是在裡面畫個小圈來比,說第二圈是個大圈。荀子尋人個字,與友字比,即是在外面畫個大圈來比,說第二圈是個小圈。孟子以為第二圈是第一圈放大而成,其路綫是向人字方面擴張出去,故斷定人之性善。荀子以為第二圈是第三圈縮小而成,其路綫是向我字方面收縮攏來,故斷定人之性悪。其實第二圈始終只有那麼大,並未改變。単獨畫一亇圈,不能斷他是大是小;單獨一種愛友之心,不能斷他是善是悪。因愛友而做出的事妨害他人,或不妨害他人,才有善悪之可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