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死經驗wiki
瀕死經驗(英語:near-death
experience、NDE)是一種在接近死亡時一些人所經歷的現象。這些現象包括靈魂出竅、看見天堂或地獄、看見親人、看見宗教人物、回顧一生的生活、極度的恐懼、完全的平靜、安全感、溫暖、徹底的破碎感、一道亮光的出現、甚至看見超我和超時空的東西、以及其他超驗的現象。
目錄
1 特徵
2 歷史
3 瀕死經驗的研究
4 參看
5 參考文獻
6 外部連結
特徵
一般認為這些現象都是在臨床死亡,或很接近死亡時發生的,但是很多案例並沒有死亡風險。隨著近年心肺復甦技術的發展,瀕死經驗的案例數日益增加[1]。有部份學者認為,這些現象並不一定在瀕死狀態下才出現[2]。許多從事科學研究的學者認為,這類現象是一種幻覺[3][4][5],而超心理學專家和部份科學研究者和哲學家則認為這些現象證明了死後生命續存的可能[6][7][8][9]。
歷史
20世紀初以來,伴隨著瀕死經驗案例的累積出現和越來越多相關文章、書籍和報告的刊登和出版,瀕死經驗現象開始吸引更多公眾關注,也吸引了來自不同領域的研究者。例如:
1972年的著作《通廊》(The Vestibule);
1972年,美國精神研究會的卡里斯·奧西斯(Karlis Osis),與冰島心理學家厄蘭德·哈拉德桑(E. Haraldsson)合作出版的《死亡時刻》(At the Hour of Death, 1972);
1975年,雷蒙德·穆迪(Raymond Moody)博士的著作《死亡回憶》(Life After Life)[10][11][12];
1984年,康涅狄克大學心理學教授肯耐斯·瑞恩(Kenneth Ring)出版的《走向奧秘迦--探索瀕死經驗的意義》(Heading
toward Omega -- in Search of the meaning of the Near Dearth Experience);
2012年,美國神經外科醫生埃本‧亞歷山大三世(Eben Alexander III)將他的瀕死經歷與見解匯集成《天堂的證據》(Proof of Heaven)出版。2012年10月15日 ,美國《新聞周刊》著重刊文報導該書及其作者[13],並在周刊所屬公司The
Newsweek/Daily Beast Company LLC的網站上公布有該公司視頻節目「BEAST TV」對埃本醫生的專訪[14]。等等。
對瀕死經驗的關注不只出現在西方,自1970年代以來,中國也出現相關的調查與研究,介紹瀕死經驗的相關書籍也公開發行,在市面上出售,例如:
1993年,天津安定醫院院長、精神醫學專家馮志穎,與天津安定醫院副主任醫師劉建勛,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大眾醫學》該年度第5期合作發表關於瀕死經驗的論文,披露了醫務工作者在1976年對唐山大地震中遇難脫險的倖存者做過瀕死經驗調查;
1998年10月,陝西旅遊出版社發行吉恩·瑞希(Jean Rithie)的著作《打開生死之門》;
1999年1月,外文出版社發行《天堂印象——100個死後還生者的口述故事》;
等等。
根據美國蓋洛普民意調查(Gallup
poll),在1980-1981年的美國,有近15%的人有瀕死經驗現象[15][16]。一些時事評論員,例如辛普森[17]認為這一數字可能被低估。經歷過瀕死經驗的人可能並不樂於與他人討論這些體驗,特別是當瀕死經驗被理解為一種超自然現象。
瀕死經驗的研究
瀕死經驗的現象可能包括有生理、心理及超自然因素。生物學、心理學、超心理學和宗教界均對瀕死經驗有不同的觀點看法和解釋。
雖然瀕死經驗在全球很多地方也有發生,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瀕死經驗和對瀕死經驗的解釋大致相同。也有研究顯示除了瀕死經驗出現的宗教人物隨文化背景而變,其他內容卻相當一致[18]。在十幾個不同的研究中,有總和23%的不愉快瀕死經驗描述[19]。
有人從生理學角度認為,瀕死經驗是大腦正常運作被擾亂後所出現的生理反應。例如靈魂出竅可能是因為大腦處理視聽等多種感覺的正常程序被打亂和分解而出現的錯覺;瀕死時在隧道盡頭見到白光的感覺,可能是由於大腦缺氧影響了視覺系統譬如腦枕葉或視網膜的工作,從而出現錯覺[20]。
在大腦深處的海馬體與保存過去記憶有關,瀕死體驗者之所以會如錄影帶快播般快速地回顧一生,可能是因為這一區在缺氧的情形下,原來的抑制狀態被解除,然後激發電訊活動所致;而一生中的重大事件,快速濃縮在短暫的瀕死之際,會造成時間變慢的錯覺,有人認為與丘腦和杏仁核的訊號被阻斷有關[21]。
有人從生物化學的角度作出解釋,瀕死經驗被認為是在巨大的壓力下大腦神經遞質釋放的反應。例如,顛茄鹼阿托品可以誘發在空氣中飛行的感覺;內啡肽可以使人產生平靜和安逸感;K他命可以導致脫體經驗,以及引發穿過隧道和看到亮光的體驗;LSD可以引發與宇宙合而為一的體驗[22]。麥司卡林也會讓人產生金光、美麗炫目的種種幻視[23]。二甲 基色胺可產生強大的迷幻經驗包括強烈的視覺效果,欣快和幻覺
。科學家也指出,人在瀕死時會感到安祥平和,是因人在承受壓力和受傷時,會分泌去甲腎上腺素,讓人感受到愛與關懷[24]。服用搖頭丸二十分鐘之後,大腦會釋放額外的化學傳導物質(血清素、催產素和血管加壓素)。疲勞消失,感覺很幸福,而且想要擁抱每一個人;這種充滿愛的快樂感受以及絕佳的社會互動感覺大約會持續一個小時,顯示瀕死體驗可能與上述三種傳導物質有關[25]。naloxone則產生「地獄般的」瀕死體驗。瀕死體驗與多巴胺也有關係[26]。
另一種解釋則圍繞著大腦顳葉,該理論認為顳葉的損傷或直接的皮層刺激可以誘發脫體經驗,幻覺以及過去記憶的快速閃現等類似NDE的體驗[27]。由於顳葉區與聽覺有關,所以瀕死體驗者常聽到美妙的音樂,但有些案例聽到的只是噪音,顯示只是顳葉的隨機放電而已[28]。
肯塔基大學神經學教授納爾遜(K.
Nelson)新近的研究發現,在經歷過瀕死經驗的55人當中,有60%的人經歷過快速動眼期;而在隨機選擇的人群中,該比例僅有24%。因此他提出瀕死經驗是基於非睡眠狀態下的REM睡眠入侵。而REM睡眠通常伴有極其生動的夢境,而這也解釋了瀕死經驗這一類型的內容[29]。
瀕死體驗常發生於60歲以下,有人認為是記夢能力較佳所致,因為瀕死體驗猶如夢,年輕人腦力較好,較容易記住瀕死體驗。血中氧分壓或二氧化碳分壓高者,較容易發生瀕死體驗,因二氧化碳可刺激腦部的血流增加,氧分壓隨之升高,使之容易復甦,因而可回溯瀕死體驗,並非二氧化碳直接誘發瀕死體驗。曾受虐、身心遭到重大創傷、生活不快樂與幼年多病的人,較容易在心理上脫離現實以減輕痛苦,也較容易發生瀕死體驗[30]。
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醫學中心加護病房 醫師喬拉(Lakhmir
S.Chawla),利用「腦波檢查器」(EEG)監看7位注射鎮靜劑而昏迷的瀕死心臟病患的腦部活動[31],注射鎮靜劑的目的,在於讓這些病危者可以止痛,但發現他們已經沒有血壓時,腦電波的活動卻突然增加(brainwave surge),歷時30秒到3分鐘不等,就有如完全清醒一樣。而在腦波激增的活動結束之後,這些病人就確定死亡。喬拉指出,隨著血液流動減慢、含氧量降低,腦細胞會在一小時內發出最後一次的電能脈衝,由腦部的一部分開始串聯擴散開來,這其間會讓當事人有強烈精神活動的感覺。即使喬拉的研究只提到7名病患,但他表示同樣的情形他至少看過50次。他估計有80~85%的瀕死者出現這種腦電瀑布,60~100Hz的γ波神經振蕩,可能與正面的瀕死經驗有關[32]。一些佛教僧侶在進行正面的冥想時,亦出現γ波[33]。Jimo Borjigin的老鼠實驗也發現類似的γ神經振蕩[34][35]。
有人提出「瀕死四階段」理論[36]:第一階段是腦波混亂期,若瀕死者從此階段存活,可能有一生回顧與負面的瀕死經驗。第二階段是腦波微弱期,若從此階段存活,可能沒有任何記憶,大多數瀕死存活者屬於此類。第三階段是腦波激增期,大腦開動其全部「防禦機制」,大量分泌神經傳遞素,這些神經傳遞素又會釋放出無數影像和感覺信息,造成正面的瀕死經驗[37]。第四階段是腦波停止期,進入此階段即確定死亡。
至於在昏迷中看見現實世界,譬如在甦醒後描述醫護人員的急救情形或家屬的談話,有人認為是聯覺所致,因急救過程中殘存的聽覺而誘發視覺[38]。若是看見在常理下不可見的事物,例如,一名女士準確地描述了一種她從未見過的手術工具[39],可能是一種透視作用所致[4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